內容摘要:在我們的狀態當中,運動和寂靜、動和靜一直在交替之中,這種交替輪換,是沒有中斷的,這個就叫作密續,也代表著我們的本性。當你瞭解這一點,你就會明白為什麼會有忿怒和寂靜兩種(本尊的顯現。)
靜忿百尊裡面這些本尊的形象你要知道它是怎麼樣的機制。寂靜本尊包括普賢王如來、五方佛……,顯現的都是佛父母雙運的寂靜相。另外一種是忿怒相本尊,這個叫“列巴東康”。儘管他們是兩種不同的寂靜忿怒的顯現,但實際上他們的本質是一樣的。以數量而言,忿怒本尊比較多一些,為什麼呢?因為忿怒相代表著運動,所以顯現的多一點,但是你們要知道他們雖然是兩種顯現的方面,卻是一個原則。
為什麼我們要在頭部觀想忿怒本尊呢?因為運動跟我們六根的作用、功能相關。如果你要看東西,你用你的雙眼;如果你想聽什麼東西,你用你的雙耳,所有的五根都集中在頭部。當念頭生起的時候,好像是在腦子裡生起,有的人說:“我在思考,”他會指他的頭。實際上我們不是在頭部思考,而是在我們心中思考。心在身體的中央,因為這就是我們所具備的身語意潛能當中的心的中央,但是心的辦公室卻在頭部。
當你看見東西的時候,這種資訊立刻被頭部接收到,再傳達給心。我們還說諸根、塵、識,當我們說“識”的時候,並不是說諸根在判斷思考分別,六根本身並沒有這種能力,它們只會接受各種資訊。比如說我們拍一張照片,你對著一個複雜的景象“哢嚓”就拍了一張照片。同樣,我們的聽呀、看呀等等都是在拍照片,然後把這些資訊傳達給心,這種六根的作用就叫作六識。六根本身是沒有判斷分別的,判斷和分別是心才具備的作用,或者說第六識——心識,因此,所有的忿怒相都是在頭部,寂靜相都是在心間,你要知道它是兩個方面的顯現,但是同一原則。
當你研究你的心的時候,有的人說你應該瞭解你的心,念頭從何處生起,住於何處,消失於何處,就是心的生住滅。你們記得,許多的教法都會教這樣的方法,於是我們做這樣的修持,當念頭生起的時候,立刻我們就觀察念頭在何處,這樣念頭就消失了,什麼念頭都找不到,找到的只是空而已;但是你沒有一直空,很快就生起另外一個念頭。這跟之前的念頭已經不一樣了,是另外一個念頭。當我們研究這個念頭的時候,它再次消失,我們所找到的只是空性而已。這就是寂靜狀態的一個象徵,空性狀態的一個象徵,但是沒有一直停留在這種狀態,很快生起了另外一個念頭,總是有這種運動。
在我們的狀態當中,運動和寂靜、動和靜一直在交替之中,這種交替輪換,是沒有中斷的,這個就叫作密續,也代表著我們的本性。當你瞭解這一點,你就會明白為什麼會有忿怒和寂靜兩種(本尊的顯現。)
我還記得多年以前,當我來新加坡的時候,有的人問我:“為什麼TUN(坐修法)法本裡面總是在用忿怒本尊?我修忿怒尊的時候會有更多的問題!我本來就比較焦慮,修了忿怒尊之後我就更加焦慮了。我喜歡修觀世音、綠度母這些寂靜本尊。當我修這種修法的時候,我會覺得比較的平靜。”
我跟他解釋:“大圓滿不是這麼起作用的,如果你只是進行這種寂止的修持的話,你可以長時間地處於這種狀態當中;但是你一旦沒有處於這種寂止的狀態當中,你會發現自己更加焦慮。這就好比是說,你有很多世間的事情要做,你感到很疲勞,於是你去休假幾天,在一個很好的酒店待幾天。然後你想:‘啊,我現在休息得不錯。’但是過了一個禮拜,你的假期結束了,於是你回去工作,這個時候你的問題更多了,困難更大了。”所以我們需要瞭解的是:運動是我們的本性的一部分。
在顯宗教法當中沒有這種見解,他們認為運動是負面的;在金剛乘教法當中具有這種知識,他們知道運動是我們本性的一部分。我們的本性不只是寂靜狀態或者空性,還包括運動,因此,最高的方法、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融攝運動。如果你能成功融攝運動的話,你就不會有運動方面的問題或者動態方面的問題;如果你總是想著運動是負面的,只想要寂靜的狀態,你現在可能會遇到更多的困難。
舉一個例子:有的人在修寂止的修法。他跑到某個寂靜的地方說:“這個地方對我來說很好,”於是他便在那裡修法。過了幾個小時,過來一輛摩托車在那邊跑來跑去,不斷發出噪音,於是他就想:“那邊有一輛摩托車在給我找麻煩,我沒辦法修法了!這不是一個修法的好地方!”這就意味著他沒有融攝。他在想著:“那邊有一個人騎摩托車給我製造問題。”當他有這樣的想法的時候,他就沒有融攝外境。第二天摩托車又來了,發出的動靜跟昨天是一樣的,並沒有比昨天更吵,但是他會覺得今天比昨天過分多了,最終他就逃跑了:“哎呀,我在這沒法修法了!”他跑到山裡面去,覺得找到一個很好的山洞。他很享受,在那裡待了幾個小時,覺得這裡真的是不同,真的是很安靜。到了晚上,來了幾百萬隻蚊子來咬他……所以不一定只有摩托車(才會干擾他)。
在大圓滿和金剛乘的教法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需要融攝運動。比如說金剛乘有很多唱歌、跳舞、喇嘛舞等等,我並沒有說所有唱歌跳舞的人都能成功地融攝,這是很難講的;但是融攝是我們的原則,這個身體不是必須一動不動的。
我還記得一開始在西方教法的時候,有的人跟我說:“我不太喜歡藏傳佛教傳統。”我問他:“為什麼呢?”“因為他們總是在唱歌啊,做一些供養儀軌呀,發出很大的噪音,沒有真正嚴肅地修法。”我問他:“什麼叫作嚴肅地修法?”他說:“嚴肅地修法就應該像佛像一樣端坐幾個小時這樣子。”這實際上指的就是修寂止的狀態,修行者在空性的狀態中,持續好幾個小時示現制心一處。這當然也是一種好的修法,但是如果把它跟金剛乘修法相比的話是不同的。
金剛乘的修法和大圓滿的修法當中,對本性有這種瞭解:我們的本性不僅有空性,還有無盡的潛能、運動,因此這非常重要,這也是我們為什麼有各種各樣的本尊顯現為寂靜、忿怒、喜悅的原因。因為我們有三種根本煩惱——貪嗔癡,(所以在金剛乘中,)為了轉化這三種根本煩惱,就有相應的三種本尊,還有金剛護法,還有跟修行者合作的高等的空行母和勇父。
你們記得,當我們提到三根本的時候說:上師是加持的根本;本尊是成就的根本,報身層面的種種顯現叫本尊,各種顯現的顯像;事業的根本是空行和護法,第三句是指空行母、勇父和種種的護法對於我們事業的保護來說是很重要的,就是說空行母是事業的根本,通過祈請他們加持我們,增強我們修行的能力。
翻 譯:TheVoidOne-無央
文字整理:修樂
英漢校對:LOBAYI
編輯校對:修樂
審 定:TheVoidOne-無央
——摘自南開諾布仁波切2014年09月18日蔣秋多傑三身頗瓦法法會第二場法會文字整理P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