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薩大圓滿

教法開示集


金剛歌
無生,却不斷地連續著,非來亦非去,無所不在。
無上之法,不變之空,不可名狀,自然自解脫。
徹底無礙之狀態,從最起始既已存在,自生,無方所,無惡物可拒......

靜忿百尊教法的來源和意義

靜忿百尊教法的來源和意義

内容摘要:這些都融攝在我們本性當中,代表着寂靜和忿怒的方面。爲什麽我們需要融攝呢?因爲你們要記住我們說大圓滿是怎樣的時候,我們說是嘎達和隴竹的不二。我們要處于不二的狀态,所以我們相對而言會做轉化,最終進入這個狀态,可見靜忿百尊修法的原理是這樣。靜忿百尊修法也被認爲是最重要的淨化障礙和淨化所累積的惡業的方法之一。

2012年9月21-27日 靜忿百尊.輪涅自解法會(蔣秋多傑伏藏)
南開諾布上師於義大利西火山營開示
內容提要:介紹本次法會的靜忿百尊教法,靜忿百尊教法的意義,中陰引導和中陰解脫、大圓滿上師瑜伽,傳短坐法傳承

    世界各地大家好,我們在西火山營開始這次的靜忿百尊法會,這幾天我們要學習這個靜忿百尊修法的真正意義和怎樣去修法。你們知道靜忿百尊是一個非常普遍和重要的修法,比如在西方世界裡,有一個很流行的藏傳教法,通常叫做《西藏度亡經》,這就是靜忿百尊修法。

這個教法來自叫做靜忿百尊真實自解脫(續措岡巴讓卓),岡巴是指個體的真如狀態,“讓卓”意思是自解脫。這是跟大圓滿教法的原則相關的,這個教法是由蓮師傳授的,他將它埋為伏藏,後來由一位叫做噶瑪林巴的伏藏師所發掘。於是這個系列的教法就變得很普遍,而在西方世界流傳的內容主要是關於中陰解脫和關於死亡以及中陰的講解,並沒有真正講解這個修法應該怎樣修,以及如何把靜忿百尊修法跟自身的狀態結合起來。

這並不是唯一的一個靜忿百尊教法,有很多種靜忿百尊的修法,但是所有靜忿百尊的源頭都是蓮師,因為教法都是根據不同的環境因緣而來的,這些環境因緣也是跟個體的狀況有關,有許多的個體情況,有的人能夠修持很豐富的方法,有的要修比較簡短的方式,所以靜忿百尊修法就有了不同的弘傳方式。

在這個噶瑪林巴的靜忿百尊之後,一個很流行的靜忿百尊就是嘉參寧波的伏藏,他也是一位非常著名的伏藏師,也有一個叫做“嘉參寧波靜忿百尊”的伏藏教法,意思是真如狀態的本質精髓。這個在噶舉派和寧瑪派當中都很流行。因為嘉參寧波是以為源自噶舉派的伏藏師,但是後來成為了一位伏藏師,發掘了很多的伏藏教法,有很多部教法,不只是這個靜忿百尊。

比如在寧瑪派和噶舉派裡有一個叫做“甘秋欽度”的非常普及的教法,“甘秋”就是珍寶,也就是我們通常講的佛法僧三寶的寶,“欽度”就是這一切的總集,所以這個教法在噶舉派和寧瑪派裡都很流行,為什麼呢?因為他原本來自噶舉派,而他的教法是大圓滿,是來自蓮師,所以這個伏藏在寧瑪派裡也很流行,寧瑪派裡也有很多不同伏藏教法的流派,比如寧瑪派裡的主要流派比如噶陀派、白玉派和敏珠林派等等,比如說在白玉寺的傳統裡,其中一個主要修法就是“甘秋欽度”。

當我在中國漢地的時候,我是跟貢嘎仁波切在一起,他是十六世大寶法王的上師之一,他是非常重要的一位學者和高等的噶舉派修行者,當我們在中國漢地的時候,當局指派我和貢嘎仁波切一起在中國的學校教課,我們在一起好幾個月,白天沒有什麼時間,因為要跟學生上課,後來我發現貢嘎仁波切是非常重要的上師,就請求他傳授給我“甘秋欽度”的教法,因為“甘秋欽度”也是跟大圓滿的修法有關,裡面也有徹卻和托噶,都是大圓滿竅訣部的修法。

於是他在晚上給我傳授這個教法,但是我們發現這是嘉參寧波的伏藏教法,而嘉參寧波的伏藏不只這個,而是有很多卷,於是我請求他傳授所有這個伏藏教法給我,所以我就領受了這個伏藏的所有教法,我們還有一些時間,我就接受了噶舉派的大手印“那度卻珠”和“內度卻珠”等等。所以我對嘉參寧波的伏藏教法也比較熟悉。

    還有另一個在噶舉派裡非常流行的伏藏教法,叫做蓮花金剛靜忿百尊,這是一位叫做“陽幹明珠多傑”的伏藏師所發掘的,這不是我們所修的南卻明珠多傑的靜忿百尊,南卻明珠多傑的靜忿百尊也是一個伏藏,但非常簡短、非常精髓,這是一個我們所擁有的一個不共的非常精簡濃縮的修法,所以我們就使用了這個靜忿百尊修法。

這個傳承是得自我的一位傳授給我大圓滿心部、界部、竅訣部的上師的,我從他那裡接受了所有的南卻明珠多傑的伏藏教法。而陽幹明珠多傑是另一位來自噶舉派的“明珠多傑”,這個靜忿百尊在寧瑪派裡並不十分流行,但是在噶舉派特別是噶瑪噶舉裡則是很流行。這個靜忿百尊修法的內容也是很豐富的,就跟噶瑪林巴的靜忿百尊一樣豐富。可見仍然存在很多種靜忿百尊修法,有時候沒有用靜忿百尊的名字,很多這樣的修法會以金剛薩埵的修法來命名,因為很多這樣的靜忿百尊修法,一開始的時候我們要轉化為金剛薩埵,然後在壇城中顯現出靜忿百尊。

比如昂藏珠巴的伏藏裡也有金剛薩埵教法,是非常豐富的金剛薩埵修法,但是它的主要修法裡有靜忿百尊的內壇城,都是同樣的靜忿百尊,但是它的標題不是靜忿百尊,可見也有很多這樣的靜忿百尊修法,但沒有專門標出靜忿百尊的名稱。

這樣我們就要明白為什麼靜忿百尊修法是很重要的,因為靜忿百尊是跟我們的真實狀態相應的,你們知道,通常當我們講解大圓滿教法的時候,我們問什麼是大圓滿,然後我們會用心智的方式回答說:大圓滿就是我們的本性,我們的本性是怎樣的呢?心智上回答說:就是嘎達(本淨)和隴竹(圓滿)的不二,也就是這兩個狀態的無二無別,這個真實狀態就叫做大圓滿。

這不是一本書,也不是一個傳統,這是我們自身的狀態。不僅是人類,任何有情眾生的本性都是大圓滿。當然,雖然人類可以說話、思考、分別判斷,我們比起動物和其他眾生更加聰明,但是我們不知道自己的本性是大圓滿,當然,其他的一切眾生就更加無明瞭,這就是我們在輪回中輪轉的原因。

所以當我們說嘎達和隴竹的時候,嘎達是指什麼呢?噶到就是空性,也就是本性的狀態,雖然是空性,但具足無盡潛能,當這種潛能顯現的時候,就有了不同的方面,這就叫做隴竹,也就是一切的功德品質。比如我們層面和境相當中,我們有淨相和不淨相,這也是跟我們的知識經驗和領悟有關的,我們因此就有了所謂的淨相和不淨相的分別。所有這些都叫做隴竹,就是所有本自圓滿的功德。這個不二就是我們的真實狀態。

    當我們以通常的方式去觀察的時候,比如我們生活在輪回的二元觀當中,沒有處於嘎達和隴竹的不二狀態,即使我們具足嘎達的本性的功德,但是我們對此無明,就會處於二元觀當中,現在這個嘎達和隴竹是如何跟我們的狀態相應的呢?比如說我們去觀察念頭生起的時候,念頭在何處?來自何處?在何處消失?

我們可以這樣觀察好幾個小時,但是當我們每一次去觀察的時候,念頭就消失了,這並不是說我這樣講然後你去相信就好了,你們應該自己去觀察和發現,獲得這個經驗,當你發現念頭消失的時候,你找到了什麼呢?你發現什麼都找不到,這是空的,這就叫做空性,但是你不會一直停留在這種空性當中,立刻就會升起另一個念頭,你會想:我觀察了,但是找不到。這就是另一個念頭了,你觀察它,又再次進入空性,你可以有無數的念頭升起,這就是我們在空性當中具足的明性,也就是我們所具足的本自圓滿的功德品質。

可見這是怎樣跟我們自身的狀態相關的。其中有空性和運動的持續,運動就是念頭,這樣你就明白什麼是靜忿百尊了,“續”就是寂靜,寂靜代表著空性狀態,當你處於空性當中的時候,就沒有任何運動,“措”就是忿怒的顯現,這就是指運動,忿怒本尊的顯現就代表著我們的念頭和任何能量層面的運動。這就是忿怒本尊的象徵。

所以靜忿百尊代表著我們自身的狀態,並不是蓮師或者某個人發明出來的,是為了讓我們領悟和發現我們的本性。這樣我們就有了這個方法和教法,稱之為“靜忿百尊”,就好比是所有教法的一個通用名稱。比如說在甯瑪派的傳統裡,當為了修持金剛乘修法而接受灌頂和修法指示的時候,我們就會說你至少需要接受一個金剛薩埵的灌頂,即使你沒有接受所有的灌頂,你也可以修這種金剛乘的修法,為什麼寧瑪派會這麼認為呢?因為寧瑪派裡說(藏語),意思是接受了金剛薩埵的灌頂就等於接受了所有灌頂,比如“瑞”意思是家族,當我們說所有覺者的身語意三種狀態的時候,我們說就是以觀世音、文殊師利和金剛手為代表。這三者被成為“瑞頌”,意思是三個家族。


所有跟身語意相關的家族都以他們作為象徵。通常在金剛乘的壇城當中,你們知道有五方家族,中央是佛部,然後是金剛部、蓮花部、寶生部和羯摩部。由這五大家族代表著所有的修法和它們的作用。可見這就是所謂的家族或者五方佛部。但是在金剛乘的壇城當中,這樣的五方佛部家族可以無盡地增長,可以有無量無邊的顯現,“瑞嘉”就是比如說一百個家族,全部融入在一個家族當中,這就是金剛薩埵,這就意味著進入了本質精髓,所以在大多數的金剛薩埵修法的壇城當中都會顯現出靜忿百尊。在靜忿百尊的顯現中有所謂的“當巴瑞嘉”,“當巴”意思是秘密的,“瑞嘉”就是一百個家族,為什麼呢?

因為當我們更為詳細地修靜忿百尊的時候,主要就是觀想一百個本尊,甚至我們念誦的也是金剛薩埵白字明,你們知道金剛薩埵的主要修法之一就是這個,我們稱之為百字明,其中有一百個種子字,我們可以一個一個地去數一下,就會數出一百個。為什麼是一百個呢?因為在靜忿百尊“當巴瑞嘉”當中的主要本尊顯現就是一百個,每一個種子字代表著一位本尊,當我們修靜忿百尊的時候,任何一種靜忿百尊修法我們都要觀想寂靜尊和忿怒尊。你們現在已經知道寂靜本尊代表著空性的寂靜狀態,忿怒本尊代表著運動,這實際上是跟嘎達和隴竹相關的,也就是我們的寂靜狀態和運動狀態。

對於這兩種本尊,我們在身體中央觀想寂靜本尊,你們記得當我們修金剛乘修法的時候,都會提到壇城,什麼是壇城呢?意思是一個有著中央為主導的層面,任何種類的能量層面等等,如果有這樣的潛能就會有其介面,這個在藏語裡叫做“金闊爾”,這是一種很圓滿的翻譯,“金”就是中央,因為有一個中央,其中有某種潛能,當有一種潛能存在的時候,就會有其空間層面存在,這就叫做“闊爾”。比如當我們畫一個壇城的時候,會有一個中心,最後會有圓形的邊界,這就是這個空間層面的象徵,任何壇城都是這樣來呈現的。

我們個體的情況也是一個壇城,哪裡是中央呢?就是我們身體的中央,這通常在藏語裡叫做“甯卡”,寧就是心,但這個心是指比較中央的地方,但並不是指我們的肉團心的位置,寧卡就是說當我們去感覺身體的中央位置的時候,在修法的時候不需要用尺子去測量一下中央在哪裡。而是要感覺自己的中央在哪裡,你觀想的時候我們說不要觀想在頭部,而是在心間。這就是指我們身體的中央,比如對我們身體的中央來說,它的空間層面就必然像一個壇城一樣。我們在這個地方觀想顯現出寂靜本尊,這也代表著我們本初狀態的所在。包括我們通常會有心意,心意會思考判斷等等,心在哪裡呢?心就是在中央的位置,不是在頭部。很多人說心是在頭上,我們是用頭部來思考,實際上我們並不是用頭部做思考,而是通過頭部接受資訊,

因為在我們的頭部有所有的感覺器官,如果沒有眼睛,你是無法直接通過心來看的,你一定要用眼睛來看,要聽見聲音就需要耳朵,所以我們有五根感官,它們都在頭部,所以當感官跟外境接觸的時候,就會通過五根接受這些資訊,這個在教法裡稱之為五根識,這並不是指我們用作思考判斷的(心)識,這是另一回事。僅僅是指我們所看見、聽見、接受資訊的時候,有一種具體的作用存在,這種作用就叫做(五)根識,包括把所接收到的資訊立刻跟心溝通,心接受了這些資訊,在接受了這些資訊之後,心就開始分別判斷和思考。這個心就是在我們身體的中央,不是在頭部,頭部是行使接受資訊的功能,我們可以做一個一般的比喻,頭部就好比是心的一個辦公室一樣,類似這樣,但並不是心在頭部。

    現在我們觀想忿怒本尊在頭部的頂輪之中,這個在靜忿百尊裡都是叫做“東亢”,什麼意思呢?“東”就是貝殼,當貝殼在水裡泡了上百年之後,就會變得很乾淨、純淨,大多數都會變成白色,或者白裡透紅,這就類似我們在頭部的嘎巴拉(顱蓋骨),比如有人死去之後,我們把他的嘎巴拉清洗乾淨,瑜伽士就會用嘎巴拉碗來吃喝等等,嘎巴拉並不髒髒,就好像是貝殼一樣,這就是為什麼稱之為“東亢”,亢就是這裡面的空間,就像一個廳堂一樣,比如我們一起在禪堂裡,禪堂通常的名字叫做“度亢”,度就是很多人聚會的地方,就叫做“度”,

亢就是這個廳堂的空間;同樣地,東亢意思就是貝殼裡的廳堂,這就是我們的頭部,當然我們修靜忿百尊的時候,我們並不是觀想在頭部有腦髓等等不淨的東西,我們觀想頭部是一個像貝殼一樣的光明的廳堂,在這個空間裡面顯現出所有的忿怒本尊,現在你們就明白“東亢”的真正意思了。在裡面顯現了什麼呢?

這跟心間的本尊顯現是不一樣的,在心間的顯現是觀想五方佛,比如中央的是毗盧遮那佛,在毗盧遮那佛的中央則顯現出普賢王如來,或者有的靜忿百尊裡主要顯現出普賢王如來,在普賢王如來前面有毗盧遮那佛,都是同樣的原則,都是寂靜尊,這就代表了空性層面的寂靜狀態。然後是忿怒本尊的顯現,在東亢當中顯現出來,但我們並不是觀想出一些跟在心間所觀想的本尊有所不同的顯現,如果我們在心間觀想了普賢王如來或者毗盧遮那佛,現在他們就顯現為忿怒相,

因為在我們的本性當中,當我們處於寂靜狀態或者運動狀態的時候,狀態的方面改變了,但是本性並沒有改變,同樣地,我們在這裡所做的觀想現在就轉化顯現為忿怒相,你們要明白這些都是同樣的本質,並不是有不同的本尊顯現出來,所以就會有五方佛顯現出五位嘿路噶的忿怒相,他們也是屬於五個不同的家族,這些都融攝在我們本性當中,代表著寂靜和忿怒的方面。為什麼我們需要融攝呢?因為你們要記住我們說大圓滿是怎樣的時候,我們說是嘎達和隴竹的不二。

我們要處於不二的狀態,所以我們相對而言會做轉化,最終進入這個狀態。可見靜忿百尊修法的原理是這樣,靜忿百尊修法也被認為是最為重要的淨化障礙和所累積的惡業的方法之一。

2012年9月21日法會文字節選

  口譯:TheVoidOne-無央
  文字整理:Wilson    

短網址: https://bit.ly/2dkgiV8